湖南法治報訊(通訊員 胡馨予)6月25日,陽光透過藤蔓灑下斑駁光影,蒸湘區聯合街道洪家灣社區黨總支書記趙梅又一次站在香榭麗舍小區法治廣場,向幾名居民群眾宣講法律知識。這是她熟悉的一幕,也是她傾注五年心血打造的理想圖景——讓法治精神融入居民日常,讓文明創建有溫度、接地氣。
趙梅(左二)在香榭麗舍小區法治廣場向居民群眾宣講法律知識。
“問題小區”蛻變為“法治樣板”
時間回到2020年,香榭麗舍小區剛剛成立第三屆業主委員會。彼時,小區雖有17棟樓、537戶、1800多人,但物業管理不能滿足業主的服務需求,鄰里糾紛頻發,各類投訴不斷。
“那時候物業和業委會之間溝通不暢,很多居民對公共事務缺乏參與意識。”趙梅回憶說,“我們意識到,要真正解決問題,不能只靠‘管’,更得靠‘引’。”
一場以黨建為引領、以法治為核心的城市治理實驗悄然展開。作為洪家灣社區的黨總支書記,趙梅牽頭成立了由社區黨組織、物業公司黨支部、坐落單位組成的黨建聯盟,推動“一核引領、多元共治”的治理體系落地。
“剛開始很多人不理解,覺得搞什么‘法治物業’,完全就是搞形式主義。”但趙梅沒有退縮,而是帶著黨員挨家挨戶走訪,了解居民最關心的問題,把法律知識編成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講給大家聽。“我們要做的,不是讓居民背法條,而是讓大家知道遇到問題該找誰、怎么解決。”
法律走進生活,讓文明觸手可及
在趙梅的推動下,香榭麗舍小區逐步建立起“法治廣場”“法治文化墻”等宣傳陣地,利用微信群、微課堂等形式開展線上普法教育,形成了“每月學法、天天見法”的濃厚氛圍。
“以前總覺得法律離我很遠,現在每天散步都能看到這些宣傳欄,慢慢就知道了自己有哪些權利、該怎么維權。”住在小區的王阿姨說。
為了讓居民“聽得懂、記得住”,趙梅還組織開展了多場“巡回法庭進小區”活動。2021年12月,蒸湘區人民法院將一起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的庭審現場搬進了香榭麗舍小區法治廣場,吸引了上百名居民圍觀。
“那次庭審后,不少居民主動來問物業費、停車位這些問題該怎么處理。”趙梅笑著說,這比原來講10次課都有效。
此外,趙梅將“法治物業”示范小區建設和“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建設兩項工作緊密結合,推動法治賦能觸角向小區延伸,采取“定時+預約”“線上+線下”方式,深入轄區開展法律咨詢、法治講座等活動,方便居民反映問題、跟蹤進展。“我們不是要替居民群眾做決定,而是要讓大家明白,自己的事可以自己說了算。”
在小事細節中見真情和擔當
如果說法治是社區治理的骨架,那么人情便是它的血肉。在趙梅看來,文明城市的創建,歸根結底是“人的工作”。
2021年夏天,香榭麗舍小區游泳池因年久失修出現嚴重漏水,居民多次投訴。趙梅第一時間召集業委會和物業協商,最終促成物業全額出資8萬余元進行維修。
今年初,一位獨居老人家中水管爆裂,物業維修人員接到電話后迅速趕到現場,及時控制住了水勢。“這種小事其實很難量化成績,但它關系到居民的生活質量。”趙梅說。
在她的帶領下,洪家灣社區還組建了“衡陽群眾”志愿服務隊,吸納退休老黨員老干部、熱心居民參與調解、巡邏、法律法規宣傳等工作。
“很多志愿者都是老黨員,他們愿意出力,我們就給他們搭建平臺。”趙梅感慨道,“一個社區好不好,不僅看有沒有高樓大廈,更要看有沒有人情味兒。”
執法聯動破解治理難題
面對老舊小區常見的違建、噪聲擾民等問題,社區聯合街道城管、派出所、環保等部門,組建了一支跨部門執法隊伍,每周巡查一次,確保問題早發現、早處置。
“過去遇到違建,居民只能打電話投訴,現在我們直接把執法力量下沉到小區門口。”趙梅指著小區公告欄上的聯系方式說,“每個部門負責人都有聯系電話,有問題可以直接找人。”
去年年底,小區內一居民裝修改建門庭,違規侵占了公共用地,引發居民不滿。執法隊伍迅速介入,責令當事人停工整改,僅用幾天時間便完成拆除。
“效率高了,矛盾少了,大家自然更信任我們。”趙梅說,如今的香榭麗舍小區,居民議事機制健全了,鄰里關系融洽了,物業服務質量提升了,整個社區呈現出一派和諧有序的景象。
近年來,洪家灣社區先后獲評為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省級文明社區等榮譽10余項。夜幕降臨,趙梅走在熟悉的社區的角角落落,耳邊傳來孩童的歡笑、鄰居的問候,那是城市最真實的聲音,也是她心中最美的風景。
責編:王汝福
一審:曾金春
二審:伏志勇
三審:萬朝暉
來源:湖南法治報